最浪漫的教养——让孩子爱上阅读
砂河四小 李桂兰
一、对儿童阅读的认识
阅读一般可以分为三类:
第一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生活实用性阅读;
第二类是提高智力水平的获取知识性阅读;
第三类是建构精神世界的文学欣赏性阅读。
儿童阅读作为其中的一种,既具有阅读的共性,也具有独特性。儿童在精神实体化的过程中,对世界和自身充满了好奇和期待。儿童阅读就顺应了儿童自身精神成长和发展的需要,同时,阅读也是丰富儿童知识和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。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,儿童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。阅读能抚慰心灵,阅读是民族和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。
所以,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,在童年,一个人精神胚胎发育成长的初期,在记忆、学习的黄金时期,让孩子们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,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,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,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此外,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的关系怎样呢?我们通过下面这张图就能大致看出: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各成系统,又相互交叉。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会问,儿童阅读是否只是孩子的事情?真是这样吗?我想通过一首诗来作答——史斯克兰·吉利兰《阅读的妈妈》。
“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,
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。
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——
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。”
——史斯克兰·吉利兰(《阅读的妈妈》作者)
(你看,在孩子心里,有一位能读书给她听的妈妈就是最大的财富,可见,故事、书籍、爱读书的成人,会讲故事的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,它的意义非常之大!儿童阅读从来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吗?显而易见,这个答案是否定的。)
第一个层面是指年龄意义上的儿童阅读,即通俗概念的儿童阅读;第二、三个层面,说的则是成年人的阅读。但这部分成年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年人,而是指保有童心的成年人。他们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阅读,主动去阅读儿童书籍。
前不久,我有幸看到了葛承训先生在 1937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,篇名叫《小学阅读教学事例》。书里谈到这么一句话,“如果认真指导,辅助读物的教学必须排列在课内,教师和儿童都要当它是正功课才行。”
你看,在 1937 年,我们的前辈就已经有了足够深的认识,那就是我们的功课不只是那些教科书,那些优秀的书籍本身也是正功课。
二、尊重儿童阅读的季节性
前面我们提到了,由于儿童的身心处于特殊时期,在阅读方面必然也具有固有的特点。
因此,不论是在读物的选择上,还是在对作品的解读上,都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生理特点。
徐坚先生在 1941 年发表的《儿童阅读指导与读物之选择》一文中,细心地提醒大家,给孩子读的书籍“所用纸张的颜色及有光无光;天地头及书边的宽狭,是否有花边”都需要格外注意。
那么,应该给孩子看怎样的书呢?
我先从下面的问题说起。
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?
以及,孩子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?
对此,罗伯特 · 潘 · 沃伦提出了几个理由:
1. 我们喜欢它;
2. 它包含着冲突——冲突正是生命的核心;
3. 这些冲突把我们从每日沉闷的生活中唤醒;
4. 它让我们流泪、欢笑、爱和憎,宣泄自己的情感;
5. 我们希望它的故事能为我们如何生活提供线索;
6. 它能缓解生活的压力,允许我们躲避到其他人的生活里。
罗伯特 · 潘 · 沃伦给出的回答,我觉得非常有道理。儿童的阅读面当然应该是立体、多元的,但其中的核心必定就是文学作品。
那么,今时今日,孩子的文学阅读状况如何呢?请大家看下面这张表格,该表格是北京开卷信息有限公司发布的 2017 年中国作家销量排行榜。从这张表格中,我们可以发现孩子阅读书的销量非常惊人。但另一个问题是,发行量如此巨大的书籍,并不是每本都适合孩子阅读。
先来看看黄诗澹先生在 1936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 6 项具体标准:
1. 要贴近儿童生活;
2. 要适合儿童经验;
3. 要适合儿童心理;
4. 要适合儿童程度;
5. 要能培养儿童德性;
6. 要有文学价值。
这 6 条标准即便放到今天来看,也是非常适用的。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前面那些发行量巨大的作品,是否每一本书都适合孩子阅读。
第二点,在给孩子选书时应关注丰富和多样性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给孩子看的读物和他们手上的教材是有区别的:教材讲究规范和典型,读物讲究丰富和多样。举个例子,我在教学中曾经把电影《刘三姐》里某些有意义的片段,推荐给了孩子,他们都非常感兴趣,因为这是他们在教材里没有见过的内容。
第三点,要呵护儿童的稚态视角。
有时,我们成年人看待孩子的一些书籍,会觉得太幼稚、不成熟,然后就以成人的标准规定他们。其实,孩子的这些稚态恰恰是他们的优势所在,孩子天生的眼光恰恰也是他们童年时代的特点所在。拿大家都熟悉的微型童话《小猫种鱼》举例,“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。到了秋天,收了很多玉米。农民把花生种到地里。到了秋天,收了很多花生。小猫看见了,把小鱼种到地里。他想收很多小鱼呢!”一个老师做的教学设计如下:
通过这张图,我们大致能猜想到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:农民种花生、玉米,就收到了很多花生、玉米,这种行为是正确的;而小猫种小鱼,想收到很多小鱼,这种行为是错误的。
如果以成人的视角来看,这种思路无可厚非。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呢?他看到花生和玉米能够长出来,于是就想种出鱼来。这种奇思妙想,不正是儿童的思维特点吗?卢梭说过:“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。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,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,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,而且很快就会腐烂: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。”这番话使我们警醒,呵护儿童的稚态非常重要。
周作人先生是国内最早接触安徒生童话的作家,1912 年他读到《丑小鸭》《皇帝的新装》等作品时,认为故事情节非常幼稚荒唐、没趣味。但当他接受了西方人类学和儿童学理论,明白了童话对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意义,于是他称赞安徒生童话:
“天性自然,行年七十,不改童心”“其所著童话,即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,而以诗人之笔写之,故美妙自然,可称神品,真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也”。还可以举个例子,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里有一篇口语交际,内容是“我长大了做……”该文的配图有战士、老师、医生等,按照这样的模式上课,孩子们必定会说长大了做战士、老师、医生等。因此,我在上这课时,补充了一首诗,加拿大但尼斯 · 李《我将做一个什么》:补充这首诗后,再进入课题,孩子们的思维、想象力就完全打开了,连同他们的语言也变得非常有意思。由此,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:真正给孩子看的优秀的作品,一定是儿童视角的。成年人要学会用孩子的视角探寻孩子的心理,欣赏孩子的语言。
三、儿童阅读的实践探索
还是先从我们的前辈说起,李吉林老师是著名的特级教师,今年已 80 高寿。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,他就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实验。他的实验从课程结构入手,低年级有 11 个语文课时,他就用 7 个课时教课,然后用 3 个课时上他自己补充编写的注音阅读,剩下的 1 个课时用来观察说话。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当时李老师对教材进行重组的实验展示。关于儿童阅读,我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呢?可以概括为三个短语:儿童立场、经典意识和多元取向。
儿童阅读的基本方式,也可以概括为三个短语:综合体验、话题讨论和读写互动。
阅读与教材整合
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操作的角度和方式,先说与教材的整合。
人教版教材里有篇课文叫《开天辟地》,就以这篇课文为例。
首先,需要补充故事的原始材料。
《太平御览 · 三五历记》:
“天地混沌如鸡子,盘古生其中,万八千岁,天地开劈,阳清为天,阴浊为地,盘古在其中,一日九变。神于天,圣于地。天日高一丈,地日厚一丈,盘古日长一丈。如此万八千岁,天数极高,地数极深,盘古极长。故天去地九万里。”
第二段文字出自《绎史 · 五运历年记》:
“首生盘古,垂死化生:气成风云,声为雷霆,左眼为日,右眼为月,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,血液为江河,筋脉为地理,肌肉为田土,发髭为星辰,皮毛为草木,齿骨为金玉,精髓为珠石,汗流为雨泽。”
接下来,补充几个少数民族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记载。
首先是苗族古歌:
“天刚刚生来,天是白色泥,地刚刚生来,地是黑色泥……天刚刚生来,像个大撮箕,刚刚生下来,像张大晒席。刚刚生下天,刚刚生下地,两个相重叠?还是各分离?天地刚生下,相叠在一起,筷子戳不进,耗子住不下,虫虫压里头,水也不能流……剖帕是好汉,打从东方来,举斧猛一砍,天地两分开。”
其次是彝族史诗《查姆》的记载:
“远古的时候,天地连成一片,上面没有天,下面没有地,分不出黑夜,分不出白天。只有云露一团,只有雾露滚滚翻。雾露里有地,雾露里有天;时昏时暗多变幻,时清时浊年复年。天翻成地,地翻成天,天地混沌分不清,天地雾露难分辨。”
再次是纳西族史诗《创世纪》的记录:
“很古很古的时候,天地混沌未分,东神色神在布置万物,人类还没有诞生……天地还未分开,先有了天和地的影子;日月星辰还未出现,先有了日月星辰的影子;山谷水渠还未形成,先有了山谷水渠的影子。”这些材料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结构,在呈现给孩子看时,还应进行探究性的深度学习。因此,孩子们才会惊叹地发现,在我们的远古神话里,先民们认为天地未开辟之前都是浑沌一片的,就像一个大鸡蛋一样。这样的发现正是基于他们阅读了这一组材料。
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说:“在创世神话中,混沌作为天地万物产生以前的初始状态而出现,这是一个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原型母题。”孩子们通过阅读一组材料,发现的事情竟然跟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,这就是结构性材料带给孩子探究性学习的成果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